tóngshēng

同声


拼音tóng shēng
注音ㄊㄨㄥˊ ㄕㄥ

繁体同聲
词性形容词

同声

词语解释

同声[ tóng shēng ]

⒈  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。

simultaneous;

⒉  声音相同。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。

同声相应。

same sound;

⒊  众口一辞;随声附合。

台下同声叫起好来。

(speak)at the same time;

⒋  言语腔调相同。

亦须择言而发;不与净、丑同声。——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》

same tone;

引证解释

⒈  声音相同。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。参见“同声相应”。

汉 贾谊 《新书·胎教》:“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,意合则未见而相亲。”
晋 陆机 《驾言出北阙》诗:“良会罄美服,对酒宴同声。”
唐 李白 《赠僧崖公》诗:“江濆遇同声,道 崖 乃僧英。”
金 元好问 《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》诗:“黄金鍊出相思句,寄与同声别后看。”

⒉  谓众口一辞;随声附和。

汉 扬雄 《解嘲》:“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,欲步者拟足而投跡。”
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六二回:“诸大夫同声应曰:宜逐之。”
欧阳山 《柳暗花明》八一:“大家一听,又雄壮,又有劲,又明白,又合心意,都同声叫起好来。”

⒊  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。

《警世通言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》:“今日且説箇卖卦先生去 兗州府 奉符县 前,开箇卜肆,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,底下一箇招儿,写道:‘斩天下无学同声。’”

⒋  指言语腔调相同。

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词采》:“无论生为衣冠、仕宦,旦为小姐、夫人,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;即使生为僕从,旦作梅香,亦须择言而发,不与浄、丑同声。”

国语辞典

同声[ tóng shēng ]

⒈  一齐出声。比喻同一心意。

《文选·陈琳·为袁绍檄豫州》:「一夫奋臂,举州同声。」

如:「异口同声。」

⒉  同行、同业。

《警世通言·卷一三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》:「用金纸糊著一把太阿宝剑,底下一个招儿,写道:『斩天下无学同声』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同声"的意思解释、同声是什么意思由词语大全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同类相从,同声相应,固天理也。

2.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,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,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。

3.,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,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,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。

4.只是迄今为止,我们有没有一首歌龄百年以上,几代人耳熟能详、同声一唱的歌?

5.他们俩真可以算是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了。十多年来无论在任何项目的合作中,都配合得十分默契。

6.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老陈是我们车间的好主任。

7.其身后数百名弟子一口同声的说道,弟子警听执法长老之命,愿随执法长老一同为剑家子弟报仇雪恨。

8.刚刚走到朱仙镇,但镇上的百姓,一路携老挈幼,头顶香盘,挨挨挤挤,众口同声恳求元帅留下,啜泣之声不绝于耳。

9.我们不念旧恶,以德报怨,在他们亟需帮助时雪中送炭,终于赢得世界各国同声喝采。

10.据说,每回大火起时总要在场的民众都同声高唱圣母颂,而且还宣誓赌咒。因此,我们有理由相信,科尔雅切克几次纵火的场面,必定庄严肃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