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端的成语

有关端的成语

有关端的成语共收录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首尾两端两端:拿不定主意。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。《后汉书 西羌传》:“初,饥五同种大豪卢匆,忍良等千余户别留允街,而首尾两端。”
经纬万端比喻头绪极多。汉朝扬雄《法言·问神》:“神心恍惚,经续万方。”
作恶多端恶:犯罪的事;极坏的行为;端:项目;方面。形容做的坏事极多。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2回:“想当初作恶多端,这三四日斋戒,那里就积得过来。”
异端邪说邪说:有害的学说。异端:不符合正统的思想或理论。与正统的思想不相容的主观或学说。宋 赵与时《宾退录》第二卷:“异端邪说日交驰,圣哲攻之心费辞。”
舌端月旦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。宋·叶廷圭《海录碎事·人事》:“舌端月旦,皮里阳秋。”
首鼠两端首鼠:踌躇不决。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武安已罢朝,出止车门,召韩御史大夫载,怒曰:‘与长儒共一老秃翁,何为首鼠两端。’”
变化多端端:头绪;方面。形容变化很多、很大;没有头绪。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》:“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,变化多端。”
鬼计多端谓狡诈的计策很多,坏主意多。《三侠五义》第四十回:“暗含着恶态,叠暴着环睛,明露着鬼计多端。”鬼,一本作“诡”。
百端待举端:头;头绪;待:等待;举:举办;做。很多事情要兴办。周恩来《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》:“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,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。”
荦荦大端荦荦:清楚、分明的样子。指主要的项目,明显的要点。《史记 天官书》:“此其荦荦大者,若至委曲小变,不可胜道。”
感慨万端感慨:因有所感触而慨叹;万端:极多而纷繁。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。季羡林《重返哥廷根》:“此情此景,人非木石,能不感慨万端吗?”
端本正源端:端正,清理。本:根本。源:根源。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。《晋书·殷仲堪传》:“端本正源者,虽不能无危,其危易持。”
端端正正形式上、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,正正规规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93回:“李逵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三拜,心中想道:‘阿也!少了一拜!’”
千端万绪形容事情杂,头绪多。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求道益命,千端万绪,皆须五帝六甲灵飞之术。”
鼻端出火形容意气风发;情绪激昂。见“鼻头出火”。
鼻端生火以之形容马行疾速。语出《南史 曹景宗传》:“我昔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。”
邪说异端邪说:有害的学说;异端:不正统。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或指荒诞不经的道理。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18回:“鹏儿开口,即为高蹈之路。孩儿正脑着他入于邪说异端,母亲怎反奖起他来。”
茫无端绪毫无头绪,纷乱缺乏条理。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五》:“男子不知何自来,亦无识者,研问邻里,茫无端绪。”
诡计多端诡计:欺诈的计谋;端:事物的另一头;一方面。狡诈的计谋是多方面的。形容坏主意很多。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7回:“绪曰:‘维诡计多端,诈取雍州。’”
无端生事无端:没有理由。无缘无故地捣乱闹事。茅盾《林家铺子》:“自家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,又没犯法,只要生意好,不欠人家的钱,难道好无端生事,自诈他不成。”
循环无端①往复回旋,没有终始。②形容反复进行,没完没了。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势》:“奇正相生,如循环之无端,孰能穷之?”
进退两端进退两难,迟疑不决。唐·张鷟《朝野佥载·张鷟》:“首鼠之士,进退两端。”
端本澄源犹正本清源。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。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二:“春秋之时,天王之使,交驰于列国,而列国之君,如京师者绝少。夫子谨而书之,固以正列国之罪,而端本澄源之意,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。”
一窝端比喻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。王朔《玩儿的就是心跳》:“这就对了,就得这样,谁问咱都告不知道,要没这种精神,咱早就让人一窝端了。”
一锅端比喻一下子全拿出来,没有剩余或比喻一下子全部消灭。李晓明《平原枪声》:“不要说一个毛孩子,就是三两排人我也可以给他一锅端了!”
云端里看厮杀厮:互相。站在天空的云里看下面的人互相砍杀。比喻置身事外,袖手旁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云端看厮杀,毕竟孰输赢?”
首施两端见“首鼠两端”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邓训传》:“虽首施两端,汉亦时收其用。”
一碗水端平比喻处理事情公正,不偏袒任何一方。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6回:“我一碗水往平处端。论情理,人家可也真委屈些儿。”
连锅端喻指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。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第29章:“弟兄们下山后,连锅端进炮营不拆伴儿。”
不可端倪端倪:头绪。找不着头绪。形容变化莫测。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大宗师》:“忘其肝胆,遗其耳目,反复始终,不知端倪。”
万绪千端绪:丝头。比喻事情的开端,头绪非常多。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。三国 魏 曹植《自诫令》:“机等吹毛求疵,千端万绪,然终无可言者。”
心术不端心地不正派;居心不良。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二十七卷:“好笑那莫稽只想着今日富贵,却忘了贫贱的时节,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,这是他心术不端处。”
鬼计百端见“鬼计多端”。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卷十:“关云长《三上张翼德书》云:‘操之鬼计百端,非羽智缚,安有今日!’”
吕端大事不糊涂喻指办事坚持原则。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。《宋史·吕端传》:“太宗欲相端。或曰:‘端为人糊涂。’太宗曰:‘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。’决意相之。”
一碗水往平处端
模棱两端见“模棱两可”。《粤东纪事》:“祁宫保模棱两端,怕事之极。”
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。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80卷:“他好放肆,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,却恐他来检点。”
多端寡要端:头绪;要:重要。头绪太多,不得要领。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》:“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,而未知用人之机。多端寡要,好谋无决,欲与共济天下大难。”
乾端坤倪指天地显示的征兆。
端本清源端:端正,清理;本:根本;源:根源。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。宋·朱熹《答龚参政书》:“端本清源,立经陈纪,使阴邪退听。”
干端坤倪天地显示的征兆。
造端托始造:开始。指首先倡导明·宋濂《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》:“吾惟尽造端托始之意,使后人可继而已者是也。”
变化万端端:头绪。形容变化多种多样。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85卷:“于天柱山得石室内《九丹金液经》,能变化万端,不可胜纪。”
端倪可察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。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反复始终,不知端倪。”
遇事生端见“遇事生风”。《中国民间故事选·秧状元》:“他常常遇事生端,专找岔子。”
攻乎异端乎:等同于介词“于”;异端:有别于正统思想的教义或主张。指钻研儒家以外的主张或指对异端的指摘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’”
千条万端犹言千言万语。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:“帝闻大惊,让汉曰:‘比敕公千条万端,何意临事勃乱!’”
析律贰端指曲解法律条文,妄生不实端绪,以加重人罪。《汉书 宣帝纪》:“用法或持巧心,析律贰端,深浅不平,增辞释非,以成其罪。”
千绪万端犹千端万绪。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终日敛膝危坐,阃外多事,千绪万端,罔有遗漏。”
百端交集无数感想交互汇集,形容感慨万千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言语》:“卫洗马初欲渡江,形神惨悴,语左右云:‘见此芒芒,不觉百端交集,苟未免有情,亦复谁能遣此!’”
溯端竟委谓寻求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。梁启超《格致学沿革考略》:“不可不上下千古,溯端竟委,观前此萌达之迹,为将来进步之阶。”
虚构无端假造没有根据的事。
不知端倪端倪:头绪。不知头绪。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大宗师》:“反复终始,不知端倪。”
巧捷万端巧捷:机灵敏捷。万端:变化极多。机灵敏捷,变化多端。形容动作或思维机敏,变化极多。
造端讬始见“造端倡始”。
千状万端形容极为愁苦。宋 王安石《与孙侔书》:“某忧痛愁苦,千状万端,书所以不能具。”
造端倡始谓首先倡导。《说郛》卷八五引宋·张商英《护法论》:“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,诱引后世阐提之党,背觉合尘,同人恶道,罪萃阙身。”
好为事端喜欢惹事生非。《晋书·文明王皇后传》:“会见则忘义,好为事端,宠过必乱,不可大任。”
窜端匿迹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。战国 楚 屈原《楚辞 严忌》:“聊窜端而匿迹兮,嗼寂默而无声。”
诡变多端诡变:狡诈多变;端:项目,点。形容坏主意很多。宋 苏辙《论吕惠卿》:“怀张汤之辩诈,兼卢杞之奸凶,诡变多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