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济的成语

有关济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人才济济人才: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。济济:众多的样子。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。济济:众多样子。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62回:“闰臣见人才济济,十分欢悦。”
假公济私假:借;济:补益;助。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。元 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一折:“他假公济私,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!”
拨乱济危平定乱世,救济危难。亦作“拨乱济时”。晋·龚壮《上李寿封事》:“管、蔡既兴,谗谀滋蔓,大义灭亲,拨乱济危。”
材优干济指才能优异,有干练的办事能力。《清史稿 高宗纪五》:“刘宗周、黄道周立朝守正,熊廷弼材优干济。”
无济于事济:有益。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。比喻不解决问题。清 钱采《说岳全传》:“我岂不知贼兵众盛?就带你们同去,亦无济于事。”
恩荣并济恩荣:恩惠荣宠。济:调济。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五回:“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,恩荣并济,上下有节,为治之道,于斯著矣。”
济贫拔苦指救援贫苦人家。《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讲经文》:“常行慈悲,济贫拔苦,归将有余数不足者,将安乐施厄者。”
济弱锄强济:帮助。锄:铲除。帮助弱者,铲除强暴。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18回:“这不平之气,个个有的,若没个济弱锄强的手段,也只干着恼一番。”
和衷共济衷:内心;济:渡水。大家一条心;共同渡江河。比喻团结一致;克服困难。《尚书 皋陶谟》:“同寅协恭和衷哉。”《国语 鲁语下》“夫苦匏不材于人,共济而已。”
经济之才指治国安民的才能。唐 杜甫《上水遣怀》诗:“古来经济才,何事独罕有。”
济苦怜贫救济爱惜穷苦的人。元·侯善渊《沁园春》词:“善惠谦柔,济苦怜贫,随方就圆。”
济寒赈贫济:救济;赈:赈济。救助寒苦,赈济贫穷。《全相平话·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》:“养老尊贤,教其术,畜其能,吊死问孤,济寒赈贫,与百姓同甘共苦。”
首尾共济济:帮助;救济。比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。《明史·方逢时传》:“两人首尾共济,边境遂安。”
同恶相济同恶:共同作恶的人;济:助。坏人互相勾结,共同作恶。汉 潘勗《册魏公九锡文》:“马超、成宜,同恶相济。”
文章经济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5回:“世兄是锦衣玉衾,无不遂心的,必是文章经济,高出人上。”
匡国济时匡正国家,挽救时局。《隋书·帝纪第一·高祖上》:“匡国济时,除凶拨乱。”唐·李翱《卓异记·三十二年居相位》:“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,属隋室丧乱,未尝不慨然相顾,有匡国济时之心。”
杀富济贫杀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,向穷人提供救济和帮助。冯德英《苦菜花》第二章:“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于得海带领着他们,杀富济贫,替穷人做主。”
彬彬济济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。郑观应《盛世危言 技艺》:“而目前由学塾以升入学院教育者彬彬济济,于工艺之道无不各造精微,此皆广设书院教育得宜之有效也。”
匡俗济时匡:纠正;济:救助。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,使之归于正道。《宋书 明帝纪》:“王公卿尹,群僚庶官,其有嘉谋直献,匡俗济时,咸切事陈奏,无或依隐。”
宽猛并济见“宽猛相济”。清·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第六卷:“入闱后,巨细躬亲,宽猛并济,诸事秩然。”
济济一堂济济:人多的样子;堂:大厅。形容很多的人汇聚在一起。清 归庄《静观楼讲义序》:“今也名贤秀士,济济一堂,大义正言,洋洋盈耳。”
恩威并济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56回:“以为恩威并济,内外兼筹,布置得七平八稳,可以任我欲为了。”
衣冠济济济济:美好貌。形容服饰华丽。宋·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第12出:“自来不识恁底,平日我衣冠济济。”
打富济贫打击豪绅、地主,贪官污吏,夺取其财物救济穷人。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打日本,反汉奸是天经地义啦,他们又打富济贫,这全对他的劲。”
力济九区济:帮助,周济;九区:指全国。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。唐·卢照邻《三国论》:“有大贤而不能用,睹长策而不能施,便谓力济九区,智周万物,天下可指麾而定,宇宙可大呼而致也。”
宽猛相济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年》:“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;猛则民残,残则施之以宽。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,政是以和。”
不存不济支持不住,受不住。形容半死不活的样子。金 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第七卷:“不存不济,香肌瘦损,教俺萦方寸。”
济世安人拯救时世,安定人民。唐·刘禹锡《哭吕衡州》:“一夜霜风雕玉芝,苍生望绝士林悲,空怀济世安人略,不见男婚女嫁时。”
凤毛济美旧时比喻父亲做官,儿子能继承父业。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4回:“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?真正是凤毛济美,可钦,可敬!”
拨乱济时平定乱世,救济时势。同“拨乱济危”。《晋书 武帝纪》:“太祖皇帝拨乱济时,扶翼刘氏,又用受命于汉。”
世济其美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。《左传 文公十八年》:“世济其美,不陨其名。”孔颖达疏:“世济其美,后世承前世之美。”
博施济众博:广泛;济:救济。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子贡曰:‘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’”
缓不济急缓:慢;济:救助。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。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正愁缓不济急,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,是门生的大舅子,他有托门生带来一万银子。”
相克相济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。明·瞿佑《归田诗话·陆浑山火》:“其下则水火相克相济之说也。”
济河焚舟济:渡过;焚:烧。渡过河就把渡船烧了。形容断绝退路;准备决一死战。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三年》:“秦伯伐晋,济河焚舟。”
济济跄跄济济:庄严恭敬的样子;跄跄:走路符合礼节。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朝庭之美,济济跄跄。”
公私两济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。《晋书 阮种传》:“若人有所患苦者,有宜损益,使公私两济者,委曲陈之。”
同舟共济同坐一条船过河;比喻同心协力;共同渡过难关。舟:船;济:渡水。先秦 孙武《孙子 九地》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。遇风,其相救也若左右手。”
时运不济时机和命运不佳。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九:“先对莫翁道:‘寄儿蒙公公相托,一向看牛不差。近来时运不济,前日失了两牛,今蹇驴又生病,寄儿看管不来。’”
一人高升,众人得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,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。梁斌《红旗谱》第一卷:“一人高升,众人得济。你一个人挣钱,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。”
匡时济俗匡:纠正;济:救助。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,使之归于正道。唐 元稹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》:“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,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,匡时济俗,罔不率繇。”
经纶济世指具有治理国家,经世济民的才能。经纶:整理丝缕,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。济世:救世。元·郑德辉《伊尹耕莘》第二折:“想你学成经纶济世之策,立国安邦之谋。”
劫富济贫劫:夺取;济:救济。强夺富人的财物;救济穷苦的百姓。蔡东藩、许厪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25回:“ 劫富济贫,自张一帜。”
济世经邦济:拯救,救助;邦:国家。拯救人世,治理国家。明·屠隆《彩毫记·知畿引退》:“此行指望济世经邦,谁想竟成画饼。”
拔毛济世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。语出《列子 杨朱》:“禽子问杨朱曰:‘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,汝为之乎?’杨子曰:‘世固非一毛之所济。’禽子曰:‘假济,为之乎?’杨子弗应。”
扶危济困扶:帮助;支持;济:拯救。扶持、救济生活困苦、处境危急的人。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。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:“素知将军仗义行仁,扶危济困,不想果然如此义气!”
水火相济,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,调味兼盐梅而用。喻人之才性虽各异,而可以和衷共济。《旧唐书·忠义传·王义方》:“本欲水火相济,盐梅相成,然后庶绩咸熙,风雨交泰。”
匡时济世匡:纠正。济:救助。挽救动荡的局势。使其转危为安。《后汉书·荀淑传》:“平运则弘道以求志,陵夷则濡迹以匡时。”
合衷共济犹言同心协力。谢彬《民国政党史》第四节:“进步党亦感两党提携之必要,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济。”
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,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。不,同“否”。济,成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所谓可,而有否焉,臣献其否,以成其可;君所谓否,而有可焉,臣献其可,以去其否。是以政平而不干,民无争心。”杜预注:“否,不可也。献君之否,以成君可。”
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。汉 王粲《为刘荆州与袁尚书》:“当唯义是务,唯国是康。何者?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,然后克得其和,能为民用。”
以水济水比喻雷同附和,对事情没有好处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所谓可,据亦曰可,君所谓否,据亦曰否。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”
普济众生同“普度众生”。唐·法琳《辨正论》:“妻曰:‘我本佛家女,为我做佛事。’应即往精舍中,见竺昙镜,镜曰:‘普济众生,但君当一心受持耳。”
济济彬彬济济:庄严恭敬的样子;彬彬:文雅的样子。形容仪表庄重,举止文雅。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69回:“朝门外有十余位官员,一个个峨冠博带,济济彬彬,列于两行。”
济困扶危济:接济;扶:扶助。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。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:“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,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。”
普济群生同“普度众生”。明·无名氏《庆长生》第一折:“九幽拔苦消灾障,普济群生佑下方。”
济胜之具胜:胜地;具:才具。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。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栖逸》:“许询好游山水,而体便登垑,时人云:‘许非徒有胜情,实有济胜之具。’”
文奸济恶掩饰奸诈,助长恶行。金·王若虚《论语辨惑》:“盖其心术不谨,趋向一差,则要利盗名,文奸济恶,皆学之力也。”
济世安邦济:拯救。邦:国家。拯救时世,安定国家。元·无名氏《九世同堂》第一折:“你学济世安邦策,按六韬三略书。”
拔刀相济拔:抽出。拔出刀来助战,多指见义勇为。明·汤显祖《紫钗记·剑合钗圆》:“想起黄衫豪客也,女伴仍袖手旁观,英雄拔刀相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