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言的成语

有关言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言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;多指背后议论、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。《明史 马孟桢传》:“入主出奴,爱憎由心,雌黄信口,流言蜚语,腾入禁庭,此士习可虑也。”
满纸空言满纸都是废话。形容文章空洞,毫无内容。张庸《章太炎先生问答》:“若二三文人,假一题目,互相研究,满纸空言,何以谓之扰乱治安?”
交浅言深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四》:“夫望人而笑,是和也;言而不称师,是庸说也;交浅而言深,是忠也。”
直言贾祸直:坦率、直爽;贾:买,引伸为招致。指说话坦率的人会惹祸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五年》:“子好直言,必及于难。”
风言影语捕风捉影的话语。清·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·致赵秋舲书》:“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,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,风言影语,莫识来因,一介鲰生,何忌何惜!”
难言之隐言:说;隐:隐衷;隐情;藏在内心深处的事。难以说出口的隐衷。清 钱谦益《跋留庵》:“钱氏少为党魁,晚托禅悦,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。”
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
德容言功见“德言容功”。语出《礼记·昏义》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
杜绝言路杜绝:断绝,阻塞;言路:进言之路。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,指不纳谏言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操欲迷夺时明,杜绝言路。”
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。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。唐 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惟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
言而无信信:信用。说话不算数;没有信用。原作“言而不信”。《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”
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。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。明 朱舜水《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》:“来书十读,不忍释手,真挚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
行不顾言顾言:顾及自己所说的话。为人处事不守信用。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言不顾行,行不顾言,则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”
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。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;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。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0卷:“巧言,即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谠言直声谠言:公正的言论;直:正直的。公正的、正直的、理直气壮的言论。唐 白居易《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》:“由校书郎拜左拾遗,不数月,谠言直声动于朝廷。”
散言碎语犹言闲言碎语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0回:“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,却又不是劳而无功?”
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,表示事前已讲明白。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9回:“一经觉察,白简无情,勿谓言之不预也。”
广开言路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。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来历传》:“朝廷广开言事之路,故且一切假贷。”
不言而喻言:说明;喻:了解;明白。不用说就可以明白。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;晬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
行不副言谓言行不一。金·王若虚《论语辨惑》:“天下之人行不副言者多矣,使夫子随听而遽信之,所失者岂特宰予邪!”
举止言谈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。指人的外在风度。唐·杜牧《罪言》:“山东之人,叛且三五世矣,今之后生所见,言语举止,无非叛也,以为事理正当如此,沈酣入骨髓,无以为非者。”
静言庸违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。犹言口是行非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静言庸违,象恭滔天。”
流言飞语见“流言蜚语”。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修鳞》:“流言飞语,何足凭信。”
言不尽意言:说的话;尽:完全。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。多用于信的末尾。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
不苟言笑苟:苟且;随便。不随便说笑。指态度庄重、严肃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不登高,不临深,不苟訾,不苟笑。”
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。明 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卷一:“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,一言不发,啼哭起来。”
前言不搭后语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:‘701,不是我!’”
顾左右而言他看看两旁的人而谈起别的事情。形容不能正面回答问题而支吾其词的样子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曰:‘四境之内不治,则如之何?’王顾左右而言他。”
言人人殊殊:不同。说的话个个不同。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曹相国世家》:“参尽召长老诸生,问所以安集百姓,如齐故诸儒以百数,言人人殊,参未知所定。”
德言容功德:妇德,品德。言:言辞。容:容貌。功:女红(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)。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。《礼记·昏义》:“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……教以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”
言笑晏晏说说笑笑,和柔温顺。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毛传:“晏晏,和柔也。”
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知道的就说,要说就毫无保留。宋 司马光《<吕献可章奏集>序》:“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如献可者,于其职业,可谓无所愧负矣。”
木讷寡言讷:说话迟钝。形容人不爱说话。《晋书·葛洪传》:“为人木讷,不好荣利,闭门却扫,未尝交游。”
徒托空言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。指只讲空话,而不实行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太史公自序》:“子曰: ‘我欲载之空言,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。’”
千言万语千句话万句话;形容话很多。《鹖冠子 世兵》:“千言万语,卒赏谓何?”
大言欺人大言:夸大的言辞。说大话欺骗别人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军败于当阳,计穷于夏口,区区求救于人,而犹言‘不惧’,此真大言欺人也。”
行不及言为人处事不守信用。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21回:“诸兄与弟,当以行不及言为耻。”
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,不符实际的瞎说,或说胡话。元 郑光祖《刍梅香》第二折:“你省可里胡言乱语。”
直言不讳直率地讲话;毫不隐讳(讳:忌讳;隐讳)。《晋书 刘波传》:“臣鉴先征,窃惟今事,是以敢肆狂瞽,直言无讳。”
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;不再更改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贾琏笑道:‘你我一言为定。只是我信不过二弟,你是萍踪浪迹,倘然去了不来,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。’”
要言不烦要:简要;烦:烦琐。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;一点不罗嗦。三国 魏 管辰《管辂别传》:“可谓要言不烦也。”
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(总:总括;归纳)。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唐 孔颖达疏:“总而言之,皆虚无之谓也。”
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。《左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千乘之国,不信其盟,而信子之言,子何辱焉?”
人言可畏言:指流言蜚语。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。《诗经 郑风 将仲子》:“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
形于言色色:神色。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。《晋书·何无忌传》:“少有大志,忠亮任气,人有不称其心者,辄形于言色。”
桃李不言,下自成行古谚语。比喻实至名归。晋 潘岳《太宰鲁武公诔》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行;德之休明,没能弥彰。”
沉默寡言沉默:沉静;不声不响;寡:少。不声不响;很少说话。也作“沉密寡言”、“沉静寡言”。《新唐书 梁崇义传》:“后为羽林射生,事来瑱,沉默寡言。”
嘉言善行美善的言行。宋 曾巩《<新序 目录>序》:“远至舜禹,而次及于周秦以来,古人之嘉言善行,亦往往而在也。”
言简意赅简:简洁;简练;赅:完备。语言简练;意思完备而透彻。也作“意简言赅”。宋 张端义《贵耳集》上卷:“言简理尽,遂成王言。”
能言快说见“能言快语”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1回:“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,见了燕青这表人物,能言快说,口舌利便,倒有心看上他。”
言归于好言: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;没有实际意义;归于:回到。指重新和好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九年》:“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。”
言不达意亦作“言不逮意”。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。《明史·广西土司传二·思明》:“以译者言不达意,复为书晓之。”
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言者:说话的人;闻者:听话的人;足:足以,值得;戒:警惕。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,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。《诗经·大序》:“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。”
犯言直谏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韩非《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》:“犯颜极谏,臣不如东郭牙,请立以为谏臣。”
甜言蜜语说的话像蜜糖一样甜。比喻动听而骗人的话。《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》:“季布得之心中怕,甜言蜜语却安存。”
危言悚听危言:使人吃惊的话。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,使人惊疑震动。梁启超《米禁危言》:“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。”
肺腑之言肺腑:指内心。发自内心的真挚诚恳的话语。元 郑德辉《刍梅香》第二折:“小生别无所告,只索将这肺腑之言,实诉与小娘子。”
直言极谏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。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。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。汉·晁错《举贤良对策》:“救主之失,补主之过,扬主之美,明主之功,使主内无邪辟之行,外无骞污之名。事君若此,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。”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,但因它有花和果实,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,走成了一条小路。比喻人只要真诚、忠实,就能感动别人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》:“谚曰: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’此言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”
简而言之简括地说,长话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