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于的成语

有关于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青出于蓝青:靛春;蓝:蓼蓝;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。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;但颜色比蓼蓝更深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先秦 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”
薪贵于桂薪:柴草;桂:桂木。形容物价飞涨。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楚策三》:“楚国之食贵于玉,薪贵于桂,谒者难得无如鬼,王难见如天帝,令臣食玉炊桂,因鬼见帝。”
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阋:争吵;墙:门屏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。”
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施:加,给予。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加给别人。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版法解》:“度恕者,度之于己也。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。”
防患于未然患:灾祸;未然:没有这样,指尚未形成。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。《周易 既济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《乐府诗集 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。”
安于现状安: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;现状:目前的状况。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;不求进步。王朝闻《论凤姐》第11章:“这样的梦境,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。”
毁于一旦一旦:一天。指得来不易的东西;一下子就毁掉了。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灭掉。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窦融传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毁之。”
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。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。明 朱舜水《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》:“来书十读,不忍释手,真挚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
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之子于归之子:这个女子;于归:到丈夫家中去。指女子出嫁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
不绝于耳绝:断。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。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二回:“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。”
决胜于千里之外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。形容将帅雄才大略,指挥若定。《史记 留侯世家》:“运筹帷帐中,决胜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”
同归于尽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。归:走向;尽:灭亡。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王瑞》:“天地终乎?与我偕终”卢重玄解:“大小虽殊,同归于尽耳。”
无济于事济:有益。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。比喻不解决问题。清 钱采《说岳全传》:“我岂不知贼兵众盛?就带你们同去,亦无济于事。”
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:患难。忧患使人勤奋,因而得生;安乐使人怠惰,因而萎靡致死。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。”
无动于衷衷:内心。丝毫没有触动内心。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;漠然置之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:“闻之漠然良久,若不能无动于衷者。”
怒形于色形:显露;色:脸色。满腔愤怒显于脸上。宋 洪迈《夷坚决》:“夫子赐之酒五尊。子夏怒形于色,举足蹴其二。”
疲于奔命疲:疲乏;劳累;奔命:奉命奔走。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;精疲力竭。后指忙于奔走应付;非常疲劳。也形容事情繁多;忙得精疲力尽。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袁绍传》:“使敌疲于奔命,人不得安业,我未劳而彼已困,不及三年,可坐剋也。”
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指有才干、学识丰富的人虚怀若谷敢于向没才干、学识少的人请教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,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。”
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(或一天)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,为全年(或全天)的工作打好基础。南朝梁 萧统《纂要》: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。”
拒人于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,坚决拒绝别人,或毫无商量余地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下》:“距人于千里之外。”
友于兄弟友:兄弟相敬爱。形容兄弟之间互相敬爱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书》云:‘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。’”
形于言色色:神色。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。《晋书·何无忌传》:“少有大志,忠亮任气,人有不称其心者,辄形于言色。”
胆大于身犹言胆大如斗。谓无所忌惮。语出《旧唐书·李昭德传》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:“臣观其胆,乃大于身,鼻息所冲,上拂云汉。”语出《旧唐书·李昭德传》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:“臣观其胆,乃大于身,鼻息所冲,上拂云汉。”
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。孙中山《<民报>发刊词》: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,睹其祸害于未萌,诚可举政治革命、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。”
言归于好言: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;没有实际意义;归于:回到。指重新和好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九年》:“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。”
易于拾遗犹易如反掌。晋·陆机《五等诸侯论》:“新都袭汉,易于拾遗也。”
迁于乔木迁:迁移。乔木:高树。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。比喻乔迁新居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”
业荒于嬉荒:荒废。贪恋玩耍就会荒废学业。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”
人浮于事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坊记》:“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,宁使人浮于食。”
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。梁启超《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》:“凡物之所在市也,供过于求,则价格下落。”
哀莫大于心死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田子方》:“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”
死于非命非命:横死。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。西汉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一卷:“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,自取之也。”
学老于年指青年人的博学。《宋史 文苑传七 熊克》:“克幼而翘秀,既长,好学善属文,郡博士胡宪器之,曰:‘子学老于年,他日当以文章显。’”
耿耿于怀耿耿;形容有心事。老是放在心里;不能忘怀。形容有无法排遣的心事。宋 文天祥《贺前人正》:“心绕贺星,遥指于轸中,拳拳公寿,雪立于门外,耿耿于怀。”
于事无补对事情毫无补益。丁玲《风雨中忆萧红》:“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,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。”
业精于勤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。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”
于思于思思:同腮;于思:鬓须茂盛的样子。指胡须长而多的人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于思于思,弃甲复来。”
流言止于智者没有根据的话,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。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。《荀子 大略》:“流丸止于瓯臾,流言止于智者。”
老于世故老于:老练;有经验;世故:处世的经验。老练而又富于处世经验。唐 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中朝大官老于事。”
聊胜于无聊:稍稍;稍微。比完全没有稍微好一些。晋 陶潜《和刘柴桑》诗:“弱女虽非男,慰情聊胜无。”
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:自身;责:责备,责问。多严于律己,少苛求别人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’”
败于垂成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。参见:“功败垂成”。宋 无名氏《释常谈 败于垂成》:“凡事欲成却不成,谓之败于垂成。”
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秀:出众;摧:毁坏。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。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。三国·魏·李康《运命论》:“故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。”
定于一尊尊: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。旧指思想、学术、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语皆道古以害今,饰虚言以乱实,人善其所私学,以非上之所建立。今皇帝并有天下,别黑白而定一尊。”
取信于人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4回:“大王犹自狐疑未定,安能取信于人?”
栖鸟于泉栖:栖息。让鸟栖息在水里。比喻处理或用人不当。《南史·吴庆之传》:“若欲见吏,则是蓄鱼于树,栖鸟于泉。”
大白于天下大白:彻底明白,完全清楚;天下:全国。使全国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19回:“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,将无以大白于天下,而佥壬假借,得以自便私图。”
燕巢于幕燕子把窝做在帐幕上。比喻处境非常危险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夫子之在此也,犹燕之巢于幕上。”
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堤:堤坝;溃:崩溃;蚁穴:蚂蚁洞。一个小小的蚂蚁洞,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。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。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喻老》:“千丈之堤,溃于蚁穴,以蝼蚁之穴溃;百尺之室,以突隙之烟焚。”
千金之堤,溃于蚁壤堤:堤坝;溃:崩溃。一个小小的蚂蚁洞,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。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。清·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隋炀帝》:“乃举国家之事,不属之名义自持之清流,而委之以鄙贱干没之宵小,岂非千金之堤,溃于蚁壤哉?”
托于空言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。同“托之空言”。元·黄溍《格庵先生赵公阡表》:“道之不行,托于空言,显显赵公,则既有闻。”
不汲汲于富贵汲汲:心情急切。不迫切追求富贵。指人清高,安于清贫生活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不汲汲于富贵,不戚戚于贫贱。”
无补于事补:益处,裨益,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。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论语》:“因言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。”
于心无愧愧:惭愧,羞愧。从心里感到没有什么可愧疚的。指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而心境坦然。亦作“于心不愧”。宋·王令《谢刘成父》:“尘埃隔眼逢何晚,气类相期久愈坚,以义求人今遂得,于心无愧果为贤。”
拟于不伦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。陈寅恪《论再生缘》:“能读英文者,颇怪其拟于不伦。”
喜愠不形于色
严于律己律:约束。严格地约束自己。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。也作“严以律己”。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君》:“严于律己,出而见之事功;心乎爱民,动必关天治道。”
防人之口,甚于防川防:阻止;甚:超过;川:河流。想堵住人民的嘴,比堵塞河川还难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是不明智的。《晋书·孔严传》:“古人为政,防人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
寓情于景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。《山水田园诗传·前言》:“进入写景入情、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,做出了新的贡献。”